风雨下半程 中国式现代化
——中共二十大会议解读与宏观经济趋势研判
一、课程背景
全球瞩目,举国欢庆,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,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,一个全新的关键历史会议,将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?
面对百年变局进入加速演化期和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,中国在战略上如何应对?
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的历史进程,党中央如何从顶层设计上把好多舵领好航,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全面现代化?
面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“华山路”,政策上如何破解当前经济中的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?
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,我们个人如何穿越迷雾洞察时代的最强脉搏,顺势而为,抓住时代赋予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?
本课程从经济的视角,结合政治、历史、社会、技术等要素,帮助你结构化深度解读近15000字的二十大报告。
二、课程收益
1. 从二十大召开的国际背景和环境,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渊源及角色变化背后的结构性力量,结构化掌握中国应对百年变局和国际政治关系变化的战略。
2. 结构化、精炼理解二十大报告5大亮点以及背后的深刻内涵,知其然知其所以然。
3. 系统全面理解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的特殊内涵、本质要求、首要任务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。
4. 帮助你从政策的顶层设计理解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2条逻辑主线,重点挖掘3大产业机会,把握发展机遇。
三、课程和讲师特色
1. 宋逸之博士经多年钻研构建了一套独特且简单科学的“政治视点-产业视角-全球视野“分析框架和“1-8”模型,跳出经济谈经济:在扎实的经济学知识框架内跨界融合政治、社会、历史、技术、文化等要素,将看似庞杂的信息纳入更为宽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,多维度、跨学科、系统化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,既有站位高远的宏观分析,又有细致落地的微观操作,使得课程”有料、有趣、有用“,帮助学员提高认知、开拓视野、强化素养。
2. 宏观、中观、微观三位一体:鉴于讲师个人复合型的职业经历,课程有机融合宏观、产业、企业层面的经济解释,融会贯通,信息量庞大,帮助学员立体化理解,提高学员的微观问题解决能力和机会的转化能力。
3. 真佛只说家常话: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技术,幽默诙谐的授课风格,将实时发生的经济现象和背后的逻辑,深入浅出,娓娓道来,引发学员极强的场景感、代入感和共鸣感。
四、授课对象
党政机关干部、企业中高管理层
五、授课方式
讲演结合+案例研讨+互动研讨
六、授课天数
1-2天,6小时/天
课程内容提纲
第一讲 风云变幻:百年变局与大国博弈
一、二战后的全球经济政治秩序与博弈
1. 美国二战后崛起的背景、成因与影响
2.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三阶段
3. IMF/WB/WTO构建世界经济体系
4. 布雷顿森林体系:美元霸权的开始
5.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的筚路蓝缕
二、百年未有之政治变局
1. 本质:国际秩序转型与重构
2.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及世界格局重塑
3. 全球政治格局:1VS3 的“斗地主”
4. 乌克兰危机:世界分化与全球化分裂
5. 中国从“韬光养晦”到“主动治理”
6. 中美关系演化:从合作到遏制
三、中美表层博弈:贸易之争
1. 贸易顺差导致的中美失衡
2. 贸易战的背后:产业链从互补到冲突
3. 中美生产要素差异与产业对比
四、中美中层博弈:老大之争
1. 工业:工业化4.0 与中国全赛道优秀选手
2. 科技:5G与华为有多么重要
3. 金融:人民币国际化、SWIFT与CIPS、数字化货币DCEP
4. 军事:工业效率支撑下的崛起
5. 文化:话语权与舆论权争夺背后的隐性战线
五、中美底层博弈:体制之争
1. 美国的起源与体制构建
2. 从美苏对抗看体制配置效率比较
3. 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“中国之治”新境界: 国家治理能力构建与输出
4. 新型举国体制:中国国企与民企的角色扮演与发展担当
第二讲 再启征程:二十大报告5大亮点精解
一、亮点1:一个中心任务
1. 高质量发展: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
2. 发展: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
二、亮点2:两个“行”
1. 马克思主义行
2.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
三、亮点3:三件大事
1.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
2.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
3. 完成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
四、亮点4:统一大业
1.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,推进祖国统一
2. 从外延、具体执行层面理解“完善”
3. 斗争的意志与底气
五、亮点5:经济高质量成就
1.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2.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
3.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
4.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
5.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
第三讲 焦点解读: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
一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: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
1.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
(1)根本标志: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
(2)根本目标: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
(3)配置方式: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
2.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
(1)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
(2)14亿人共分成果、共享红利的现代化
(3)勤劳致富而非投机致富的现代化
3. 澄清共同富裕的内涵
(1)共同富裕不是“财富平均”,而是“机会均等”
(2)共同富裕不是“杀富济贫”,而是“门槛公平”
(3)共同富裕不是“躺平享受”,而是“共同奋斗”
4. 实现途径:按劳分配为主体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
(1)初次分配:能者多得—工资报酬—注重效率—市场主导
(2)二次分配:社会保障—税收社保—注重公平—政府主导
(3)三次分配:转移财富—慈善公益—社会责任—社会参与
5.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:资本与劳动者的重新分配
(1)房地产:去金融化
(2)教育:去资本化
(3)医疗:去市场化
(4)互联网:反垄断与防范资本无序扩张
二、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:高质量发展
1. 蛟龙腾飞:前二次中国经济循环助推中国经济奇迹
(1)第一次循环(2001-2008):“出口-投资”模式
(2)第二次循环(2009-2015 ):“负债-投资”模式
2. 改开40年总结:经济奇迹与经济困局
(1)奇迹密码:3波红利潮与2种资源、2个市场
(2)产业升级引擎失速与改革困局
(3)结构性问题表现:四大结构失衡
3. 新发展阶段、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背后的底层逻辑
(1)驱动力:要素/投资/出口è创新/内需
(2)红利:要素红利è技术红利
(3)模式:“昂格鲁-撒克逊”金融化模式è德国“莱茵”实体化模式
4. 高质量发展新战略
(1)扩大内需战略:内循环的可靠性、外循环的质量性
(2)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三、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:教育、科技、人才
1. 创新:现代化的核心
(1)美国:追求利润最大化
(2)日本:追求负债最小化
(3)中国:追求创新最强化
2. 工业4.0 与中国制造2025
(1)新技术变革下的制造业关键生产要素
(2)大国竞赛:“再工业化”
(3)新产业三角:科技、制造业、金融
(4)制造立国:中国制造2025和价值链迁移
3. 春满大地:“专精特新”赋能中小企业
(1)“专精特新”背景: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
(2)“三低一弱”与“三高一强”
(3)目标:万家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千家单项冠军企业和一大批领航企业
(4)“专精特新”政策支持解读:办实事清单
第四讲 趋势洪流:中国宏观经济趋势与机遇把握
一、中国经济未来蓝图
1. 大国底线:能源/粮食/军事安全
2. 新型基座:数字化基础设施
3. 立国之本:新兴技术赋能制造业升级
4. 新增长引擎:数字化+大消费/大农业/大金融/大健康/大文化/大流通
5. 如何理解经济三重压力: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
二、趋势主线1:产业升级、制造立国、科技兴邦
1. 中国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
(1)1985:初始工业化
(2)2009:铁公基的“救赎”
(3)2018:新基建的数字化铺垫
2.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
(1)低速增长与存量博弈
(2)“卡脖子”技术的突围
(3)数字化转型升级挑战
(4)“走出去”的能力差距
3. 数字化的技术支撑 :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
(1)“基础设施”:5G、云计算、物联网
(2)“生产资料”:大数据
(3)“生产力”:人工智能
(4)“生产关系”:区块链
[案例]抗疫中各显神通的数字化“组合拳”
4. 数字经济的构成与关系
(1)从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
(2)数字产业化:信息产业
(3)产业数字化:互联网+农业/工业/服务业
[案例]尚品宅配:“顾客想买什么,我就生产什么”
5. 创新驱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
(1)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
(2)创新驱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原因
(3)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
(4)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
三、趋势主线2:内外循环、均衡发展、共同富裕
1. 启动内循环的直接原因:过剩产能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消化
(1)借鉴1:德国消化过剩产能:军工+海外打劫
(2)借鉴2:美国消化过剩产能:中产阶级+国转民
(3)内卷化=低层次循环
2. 内循环不等于闭关锁国
(1)内循环目标:穷人国家补,富人国内花;科技要突破,进口要替代。
(2)内循环核心:短期靠转移,长期靠科技
3. 内循环3条主线及机会
(1)消费内循环:消费回补+境外消费回流+消费升级
(2)科技内循环:半导体+生物医药+云计算
(3)周期内循环:军工+建筑材料
4. 内循环主要战略举措:
(1)资源稳定:加强粮食、能源生产
(2)国防稳定:加强军工、重工建设
(3)金融稳定:加强外汇、黄金控制
(4)科技补短:关键产业链关键环节大规模国产替代
案例:华为“南泥湾项目”和“塔山计划”
(5)转移需求:扩大内需消费
(6)转移重心:从沿海到内陆
案例:喀什的战略定位
四、重点关注机会1:新循环与新产业三角
1. 以内需为重心的双循环格局
2. 新产业三角:科技突围、制造业、金融
3. 产业升级与实体回归
4. 制造业:大企业国际竞争顶天立地,小企业专精特新春满大地
5. 金融与资本:强规下的精准发力
五、重点关注机会2:“双碳”下的确定性产业长坡赛道机会
1. 大国能源对决:化被动为主动争夺发展权
2. 中国新能源革命:黄金赛道30年
3. 光伏发电+风力发电+水力发电
4. 储能系统(抽水储能+电化学储能)+特高压输电
5. 新能源汽车+动力电池+稀有金属矿
六、重点关注机会3:数字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
1. 融合共生: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之道
2. 数字产业化与数字产业化
3. 数字化的技术支撑 :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
4. 万亿蛋糕: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解读
七、特别关注:房地产的破与立
1. 地产症结:过度透支、信心缺失与风险传染
2. 坚持基调:房住不炒、健康有道、良性循环
3. 解题密码:“新市民”与保障房建设
4. 短期应变:合理纠偏、因城施策、建信心、稳预期
5. 两个回归:居住属性、实体属性
6. 房企转型升级:由高速扩张模式到内涵提升模式